荆州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我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、跨越朝代最多,由土城发展演变为以砖城为主土城为辅且保存完整的唯一古城墙。更以拥有五代和宋代砖城、城门、城楼和瓮城,构建精巧别致的藏兵洞而厚重隽永,著称于世。全长11.28公里,有6座古城门,均设瓮城,建城楼、箭楼。城墙上建城碟垛4567个,敌楼3座,马面26座,藏兵洞5座。
1.宾阳楼(景点)
宾阳楼位于荆州古城寅宾门之上,始建于明代,清咸丰十一年重建。1986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重建,并于1987年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。宾阳楼为重檐歇山式,采用大木框架结构,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,上层设置露明回廊,东面檐下安装有赵朴初题写的正楷“宾阳楼”三个金色大字。宾阳楼为荆州古城核心景点,游客可登楼远眺,饱览古城风光。
2.荆州城墙建造工艺展厅(景点)
这段长19.3米、高7.2米、厚约1米的干打垒城墙是2000年8月在配合远安门(小北门)瓮城维修过程中发现的。经考证,该墙体用砂、石灰、糯米浆经“干打垒”筑成,夯层厚0.19米,每层之间有渗水孔,距今已有500余年。此外,馆内还展示了荆州城墙文字砖,这些明清时期的特制青砖记载了城墙修建历史和行政区域变迁状况。
3.朝宗楼(景点)
朝宗楼是古城墙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。它建于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。名为朝宗楼。(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:大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。门楼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。
5.公安门及城台(景点)
公安门位于东城墙南段,原称小东门,清代更名为公安门。设主城台和箭楼城台两道城门,两城台之间筑墙合围,形成瓮城,平面略呈半圆形。城台拱门内侧设闸槽、开天窗,箭楼城台基础用大青石砌筑,从护城河岸直砌而上。城门外为古码头,经过内河通往长江,故称其为水门,是荆州城唯一水门。城楼原名望江楼,后更名为楚望楼,毁于日军侵略战火,现仅存遗址。
6.南纪门及城台(景点)
南纪门位于南城墙中段,俗称老南门。设主城台和箭楼城台两道城门,两城台之间筑墙合围,形成瓮城。与其他城台相比,南纪门城台体量较大,且主城台和箭楼城台坐北朝南平行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。瓮城两侧呈对称式各开卷拱侧门,两条通道呈十字形相交,并用大青石墁铺。城楼名曲江楼,史载唐开元年间(731-741年),宰相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,常登该楼赋诗吟咏,因张九龄是唐韵州曲江人,后人将城楼命名为曲江楼,以示纪念。曲江楼毁于日军侵略战火,现仅存台基遗址。
7.安澜门及城台(景点)
安澜门位于西城墙中段,俗称西门,原称龙山门。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9年),西城墙被洪水冲垮数段,修复后改称安澜门,有“安定水患,天下太平”之意。安澜门由主城台和箭楼城台组成,城台之间砌筑砖墙合围,形成瓮城,平面略呈方形。主城台两侧设人行台阶和马道,内城门券拱上方镶嵌楷书“安澜门”石匾额。城楼原名九阳楼,毁于日军侵略战火,解放初期修建三开间重檐硬山顶城楼,因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成为危楼,1983年拆除,仅保留城楼台基平面柱网格局。
8.拱极门及朝宗楼(景点)
拱极门位于北城墙西段,俗称大北门,宋称柳门,明称拱辰门,清乾隆时更名为拱极门。拱极门坐南朝北,外设箭楼城台和瓮城,城台两侧设台阶和马道。城楼名朝宗楼,取江汉朝宗之意。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重建,大木构架,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重檐歇山顶,一层设外廊,二层设井口栏杆。朝宗楼古朴端庄,气势雄伟,是荆州城墙上现存唯一的清代古城楼。
9.远安门及城台(景点)
远安门位于北城墙东段,俗称小北门,旧称维城门,清代改称远安门,寓北方安定之意。远安门由主城台和箭楼城台组成,城台之间筑墙合围,形成瓮城,平面呈长方形。主城台两侧设人行台阶和马道,内城门券拱上方镶嵌楷书“远安门”石匾额,上款书“清乾隆己酉年八月”,下款书“荆州府南事张方理立”。城楼原名景龙楼,毁于日军侵略战火。2000年,远安门城台修缮过程中,发现城台西侧石灰糯米浆干打垒夯筑的城墙。为加强保护与展示,修建荆州城墙建造工艺展厅,2001年5月对外开放。
10.24号藏兵洞(景点)
24号藏兵洞位于荆州城南城墙卸甲山西侧约300米处(俗称白马井)。平面呈正方形,三面墙体为宋砖砌筑,四面砖砌陡壁似“井”状,洞内设有防守平台,正面及侧面墙上共有5个瞭望孔(射孔)。底部西侧设暗门通往城外。1999年8月修复。
11.白马井(景点)
白马井为城墙上一处重要军事设施(24号藏兵洞),位于荆州城南城墙卸甲山西侧约300米处,平面呈正方形,三面墙体为宋砖砌筑,四面砖砌陡壁似“井”状。其西侧墙体下部有一处应急暗门,容一人一马,在城池被围,城门被封闭的紧急战况下,城内便派出信使骑上白色骏马由此门出城,飞驰告急,求救搬兵。又因藏兵洞深如水井,又有白马从此处出入,故俗称为白马井。故得名“白马井”。1999年8月修复。
12.18号藏兵洞(景点)
18号藏兵洞位于拱极门(大北门)东侧约380米处,坐南朝北,三面墙体长约280米,内部结构分为三层,底层、中层为兵士休息之处或屯兵之用,顶层与人行道相连,用作站岗放哨或射击。正面及侧面墙上共排列5个瞭望孔,用作观察敌情和防御攻击之用。于1979年6月加固修缮。
13.25号藏兵洞(景点)
25号藏兵洞位于南纪门西侧224米处,原为马面(炮台),2007年修缮过程中被发现,并在不同的堆积土层中出土大量碗、盘、杯勺瓷片和3具人体骸骨。藏兵洞内部结构为二层回廊,正南面墙体及两侧共有5个瞭望孔(射孔),四周内墙面上保存搁置楼枋的孔洞。2008年5月完成清理及修缮工作。
14.三管笔遗址(景点)
三管笔又名文峰,据《江陵县志》记载:三管笔明末清初已有,原是明代荆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,象征明代荆州府的三位著名文学家,即公安袁宗道、袁宏道、袁中道三兄弟,世称"公安三袁"。三管笔平面略呈三角形分布,中间一管笔在前,东西两边的笔在后。1960年4月,原江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三管笔在"文革"期间被拆除。
15.松甲山(景点)
“松甲山”位于北城垣新北门西侧。相传,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,故名。荆州城“三山不见山”之一。清乾隆《江陵县志·山川》载:“松甲山,在城北,关圣松甲于此,亦有祠”。毁于清末。
16.卸甲山(景点)
“卸甲山”在南城墙新南门处,相传关羽凯旋归来后曾在此卸甲,犒赏将士,鸟瞰城内外楼台市井。1992年破垣设新城门,削其西半部,2008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,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,在此复建关羽祠。
17.掷甲山 (景点)
“掷甲山”位于荆州城西北隅。相传,当年“吕蒙白衣渡江”,偷袭荆州,关羽从襄(阳)樊(城)率兵回救,至城下,方知守城将领已献出城池,投降东吴,痛心疾首,曰:“此城吾所筑,不可攻也”。遂掷甲于此,故名。也取"释甲偃武,不事兵甲"之意。
18.三座遗址敌楼的介绍
仲宣楼
仲宣楼位于荆州城东城墙南角拐弯处。据记载:原名“望沙楼”,始建于汉代。东汉末年文学家“建安七子”之首王粲,字仲宣,到荆州依附刘表,但未受重用,才华得不到施展,登此楼作《登楼赋》以抒情怀,后人为怀念王粲,宋代将望沙楼更名为“仲宣楼”。明代宰相张居正曾登此楼写下《题仲宣楼》的壮丽诗篇。后毁于战火,而今仅存遗址。
明月楼
明月楼,明月楼位于东城墙北角拐弯处,现仅存遗址。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时期。梁元帝萧绎先后两次在荆州任刺史17年,后又称帝建都3年,在此期间,他修建了豪华的湘东苑,并要其属下刘孝绰在湘东苑北面修建了高大的明月楼。据传此楼可直通湘东苑。后人将府城东北隅之敌楼袭用"明月楼"之名。明月楼毁于日军战火,遗址保存完好。
雄楚楼
雄楚楼位于荆州城北城墙东段。雄楚楼始建于唐代初年,清咸丰年间重建。唐朝诗人杜甫居荆州,适逢荆州节度使阳城郡王卫伯玉修复此楼,曾作诗相贺,诗首两句为“西北高楼雄楚都,远开山岳散江湖”。后梁乾化二年(公元 912 年)节度使高季兴筑城时取“雄楚”二字作此楼名,后毁于战火,现仅存遗址。